1人能控制18万个摄像头:偷拍犯罪为何屡禁难绝?


1人能控制18万个摄像头:偷拍犯罪为何屡禁难绝?


文章图片



【1人能控制18万个摄像头:偷拍犯罪为何屡禁难绝?】图/人民视觉偷拍犯罪缘何屡禁难绝?
本刊记者/张馨予发于2022.5.2总第1042期《中国新闻周刊》
被拍摄的人走进房间 , 脱下衣物 , 对于背后那只眼睛毫不知情 。 “眼睛”藏在酒店房间的挂壁式空调内 , 对准床铺 , 空调内的电线持续为它充电 , 确保千里以外的更多双眼睛能够清楚捕捉到房里人的任何举动 。 一些画面被“眼睛”录制下来 , 经过剪辑 , 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 。
4个多月的时间里 , 3万只这样的“眼睛”从阴暗处被发现 。 据公安部3月7日消息 , 自2021年11月以来 , 公安部网安局部署开展依法严厉打击偷拍偷窥黑色产业链条行动 , 侦破刑事案件160余起 , 抓获犯罪嫌疑人860余名 , 查获被非法控制的网络摄像头3万个 。
不过 , 人们对于背后那只眼睛的恐惧难以消减 。 何志会是一家安防科技公司的总经理 , 他记得 , 曾有一位男性客户担心住在酒店时被偷拍 , 购买了检测设备 , 通过技术人员的视频指导在房间检测了一圈 , 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, 他随之怀疑闪烁着微光的烟雾报警器是摄像头 , 尽管技术人员再三告诉他不必担心 , 挂断视频通话后 , 这位焦虑的房客用了大半个晚上拆掉了烟雾报警器 , 最后赔了酒店几百元 。
何志会公司的主要业务原本是商业检测 , 2018年以前 , 企业客户的线下防窃密检测安保工作占到其公司业务的六成以上 。 但现在 , 何志会公司七成以上的业务来自个人客户 , 他们疑心重重地在网店购买检测设备 , 然后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, 自行检测偷拍偷录设备 。
安全感缺失的背后 , 是偷拍案件难取证、难定罪 , 以及犯罪行为与处罚力度不匹配等问题 。 难以计数的摄像头 , 仍然藏在暗处 。
偷拍产业化
2005年 , 何志会还是一位私家侦探 , 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偷拍和窃听设备 , 它们在任何一家有规模的电子市场都不难找到 。 不过 , 何志会回忆 , 那时的偷拍设备还很少被用于偷窥他人私生活 。
“早期的偷拍设备体积大 , 特别是镜头 , 像喝白酒的小酒杯那么大 , 不便于隐藏 。 而且偷拍设备需要连接电池 , 还要连接接收装置 , 接收装置的体积有半块砖那么大 。 之所以会有暗访包 , 就是因为包里要装得下摄像头、电池和接收装置 。 ”何志会说 , 2005年前后 , 偷拍设备主要用于暗访 , 例如记者调查取证 , 并且售价较贵 , 要卖三五百元 。
到了2008年前后 , 何志会发现市面上出现了体积更小的针孔摄像头 , 镜头直径一至二毫米 , 偷拍设备的存储模块、电路板的体积变得只有U盘大小 。 “那时就逐渐出现了两种形式的偷拍 , 一种是隐藏式偷拍 , 摄像头藏在雨伞、鞋子、纽扣、帽子、手表等里面 , 可以随身携带 , 另一种是伪装式偷拍 , 摄像头安装在电子钟、电插板、鼠标、路由器等物件里 。 ”
何志会说 , 为了做到体积小 , 这些偷拍设备几乎都是存储式的 , “因为摄像头拍摄时无法观看 , 要拍摄后回到原处取下存储卡才能看 , 所以当时偷拍主要还是出现在一些公众场合 , 比较少出现在酒店这类场所 。 ”

2021年2月16日 , 河南郑州网络安全科技馆 , “反偷拍挑战屋”设置了一个酒店场景 , 隐藏了100多个偷拍摄像头 , 观众可以通过寻找摄像头提高反偷拍知识 。 图/视觉中国

2015年前后 , 偷拍设备的体积已经变得相当小了 , 包括摄像头、电路板在内的整个模块都只有U盘大小 , 并且随着4G技术的出现 , 偷拍设备既可以把视频存储在内存卡里 , 也可以通过流量卡或Wi-Fi信号实时传输 。 “通信技术突破之后 , 偷拍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就出现了 。 ”何志会说 , 那时偷拍设备拍下视频的画质就可以达到1080P , 在电子市场上买到这样一枚偷拍设备 , 只需要一两百元 。
正是从那以后 , 何志会感觉到偷拍事件明显变多 , 而他最初从事安防工作时 , 从未想到日后偷拍偷窥会变得那么普遍 。
家用安防摄像头在市面流行后 , 偷拍的方式又多了一种——通过破解家用摄像头的账号、密码 , 实施偷窥 。 360智慧生活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孙浩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 , 第一批面向家庭场景的智能摄像机在2014年出现 , 通过Wi-Fi无线连接 , 支持卡录、云存储、App远程查看 , 到了2021年 , 家庭安防市场智能摄像机总量已经超过4500万台 。

推荐阅读